嵌合抗原受体简化解决方案
嵌合抗原受体 (CAR) 经过设计特异性靶向癌细胞抗原,增强 T 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。靶标特异性和 T 细胞生命周期是治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。
具体做法是从患者或供体血液中分离出特定类型的细胞,然后对 T 细胞进行离体基因改造,让 T 细胞表达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 CAR 蛋白。我们需要通过对 CAR 构建体进行工程改造和筛选来克服毒性、低抗原敏感性等限制,并在不影响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抗肿瘤效果。
CAR 构建体和肿瘤抗原之间存在复杂的生物相互作用,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正交体外细胞和蛋白质分析测定。
CAR 构建体设计和筛选解决方案
Octet® 非标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
Octet®️ 平台可使用生物层干涉 (BLI)技术 或表面等离子共振 (SPR)技术,并行测量蛋白质-蛋白质相互作用,无需使用检测剂。这种稳健的方法能够快速、实时地表征表达的蛋白,即使在复杂和未纯化的样品中也是如此。
特色应用包括:
- 蛋白质表达和抗原密度的定量
- 通过结合和竞争分析来检测和筛选 CAR 亲和力
- 抗体、抗体片段 (ScFV) 的表位配对
CellCelector 自动细胞筛选和分离平台
CellCelector 提供独特的全自动细胞成像和分离平台,用于检测、筛选和分离单细胞、细胞集群、肿瘤球、类器官、单细胞克隆团和贴壁集落。平台从以下方面为 CAR-T 构建体开发提供了出色的解决方案:
- 基因组编辑 (CRISPR) 后的集落挑取 - 通过单细胞克隆选择具有所需遗传特征的细胞
- 单细胞异质性分析 - 根据荧光标记并通过不同的形态学特征选择靶细胞。
- 精确数量细胞的分离 - 在验证试验中分离高质量加标参比品所需的准确细胞数量。
相关应用指南:CellCelector Flex 干细胞 | 基于图像的全自动干细胞克隆筛选及分离
Incucyte® 活细胞分析平台
在培养箱的稳定条件下实现实时活细胞成像。做出正确的培养决策,快速优化和改进工作流程,研究复杂的活细胞分析,加快您的下一步发现。
- 监测模型细胞系统的细胞健康、增殖以及毒性、活力
- 蛋白表达评价
iQue® 高通量流式细胞平台
借助 iQue® 高通量流式细胞仪平台以及贴壁细胞检测组合产品,使用极少样品即可实现快速、可靠、高通量的分析
- 修饰后 T 细胞的细胞健康、活力和增殖
- CAR 基因、蛋白表达评价
- 抗体| ScFv 库筛选为 CAR 结构中常用的配体结合域
带有集成超滤器的 Arium® Pro VF 或 UF 超纯水系统
T 细胞工程包括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,而这些技术对核酸酶活性敏感。Arium® 超纯水系统生产 ASTM 一级水以及不含 RNase/DNase 和内毒素的超纯水,确保提供一致且高质量的结果。
- 有效去除 TOC、内毒素、DNAse 和 RNAse
- 可搭配多种配件使用,例如打印机、远程分液器
- 包含 IQ/OQ、预防性维护等。
- 可满足每日用水量高达 100 升/天。
- 包含可视化 SOP 监控以及警报和警告推送通知
赛多利斯 CAR 构建体设计和筛选解决方案提供:
CellCelector 是用于根据目标基因型来靶向分离、挑取和转移转基因细胞的优质工具。基于纳米孔的高通量图像验证克隆 (HT-NIC) 单细胞克隆方法集成了单克隆性和活力证明功能,可在克隆转移到 96 或 384 孔板后实现行业领先的生长速率。
Octet® BLI 软件具有内置表位分组模块,让分析从设计到执行再到解读都更轻松,能够在交叉竞争分析中区分结合相同抗原但不结合相同表位的抗体。
通过极快的孔板取样、集成分析和新型数据简化工具,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突破处理量瓶颈。iQue® 高通量流式细胞仪平台完成 96/384 孔板分析仅需 5/20 分钟,可以更快地获得结果。
相关文献
- GPC2-CAR T cells tuned for low antigen density mediate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neuroblastoma without toxicity: Cancer Cell
- The IgG4 hinge with CD28 transmembrane domain improves VHH-based CAR T cells targeting a membrane-distal epitope of GPC1 in pancreatic cancer | Nature Communications
Reference: Rafiq, S., Yeku, O., Jackson, H. et al. Targeted delivery of a PD-1-blocking scFv by CAR-T cells enhances anti-tumor efficacy in vivo. Nat Biotechnol 36, 847–856 (2018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bt.4195